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农作物,其播种面积、单产及总产均居粮食作物首位。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率正 逐渐提高,严重影响稻米产量及质量,成为当下水稻高产、优产、稳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。当前主 要的水稻病害有稻纹枯病、稻曲病等,主要的虫害有水稻螟虫、稻飞虱等。氯虫苯甲酰胺、烯啶虫胺、噻虫 嗪、溴氰虫酰胺是当前水稻虫害防治的主要化学杀虫剂,杀菌剂戊唑醇是目前水稻病害防治上应用的主 要药剂品种之一。
1 材料与方法
1. 1 供试昆虫
赤眼蜂为螟黄赤眼蜂 Trichogramma chilonis( Ishii) ,购自北京中科白云绿色生物技术研 发生产基地,用米蛾 Corcyra cephalonica( Stainton) 卵进行繁殖,在温度( 26 ± 1) ℃、湿度 60% ~ 80% 的条件 下培养。
1. 2 供试药剂
本试验所用药剂均由浙江大学农药与环境毒理研究所提供,其中氯虫苯甲酰胺、烯啶虫 胺、噻虫嗪、溴氰虫酰胺为目前水稻虫害防治上推荐使用的高效化学杀虫剂; 戊唑醇为水稻病害高效杀菌 剂; 甲氨基阿维菌素、亮氨酸和苏云金杆菌为目前较高效的生物杀虫剂( 表 1) 。
1. 3 对螟黄赤眼蜂成蜂毒性测定———药膜法
本实验参照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的《化学农药环境安全 评价试验准则》,采用管测药膜法,配制不同药剂的田间推荐浓度作为处理,以丙酮处理为空白对照。 分别在指形管( 直径 1. 5 cm,高 10 cm) 中加入 0. 5 mL 配制好的药液,对照管中加入 0. 5 mL 丙酮,然后滚 动指形管至管内药液完全蒸发。每支指形管接入大约 50 头 12 h 内羽化的螟黄赤眼蜂成蜂,用黑布封口 后置于相对湿度为( 70 ± 10) % ,温度为( 26 ± 1) ℃,光周期 14 L∶ 10 D 的上海一恒MGC-350HP-2人工气候箱(程控/智能型)中,每个处理重复 5 次。6 h 后记录存活及死亡蜂数( 用昆虫针轻触不动为死亡蜂) ,计算存活率( % ) 。
1. 4 对螟黄赤眼蜂各虫态毒性测定———浸渍法
将卵卡( 1 cm × 0. 5 cm,每张卵卡约 100 粒米蛾卵) 放 入宽 16 cm × 长 28 cm × 高 9 cm 的塑料盒内,以 1∶ 10 的蜂卵比接入 12 h 内羽化的螟黄赤眼蜂成蜂,让其 自由交配、充分寄生,8 h 后移除成蜂( 寄生率大约为 80% ) 。分别于寄生后 8 h( 卵期) 、48 h( 幼虫期) 、92 h( 预蛹期) 、144 h( 蛹期) 取出蜂卡,在配制好的田间推荐使用浓度的药液中浸渍 5 s,取出晾干后装入指 型管中,并置于相对湿度为 70% ± 10% ,温度为( 26 ± 1) ℃,光周期 14 L∶ 10 D 的人工气候箱中至成蜂羽 化完毕。羽化后,在解剖镜下检查成蜂的羽化数、被寄生的黑卵数并计算羽化率〔羽化率 = ( 成蜂羽化数/ 黑卵数) × 100% 〕。以丙酮作对照,每个处理重复 5 次。
1. 5 数据分析与统计
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 SPSS 16. 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,对不同处理间的存活率及羽 化率进行方差分析,并采用 Duncan 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。
2 结果与分析
不同药剂处理螟黄赤眼蜂成蜂的存活率存 在显著差异( F4,10 = 174. 90,P < 0. 01) ,甲氨基阿维菌素、戊唑醇、噻虫嗪和溴氰虫酰胺在田间使用质量 浓度下对螟黄赤眼蜂产生的毒性较强,成蜂接触药剂 6 h 后的死亡率均超过 96% 。在田间推荐浓度范围 内,当苏云金杆菌的浓度为 25 mg·L - 1 时,螟黄赤眼蜂接触 6 h 后的死亡率为 24% ; 浓度为 33. 33 mg· L - 1 时,成蜂的死亡率为 25. 20% ,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。田间使用质量浓度下的亮氨酸与烯啶虫胺对螟 黄赤眼蜂成蜂影响差异不显著,死亡率分别为 74. 80% ,78. 40% 。而氯虫苯甲酰胺对成蜂基本没有影响, 6 h 后的死亡率小于 20% ,与丙酮对照无显著差异。在田间推荐使用质量浓度下,不同药剂处理螟黄赤眼蜂的 各发育虫态,其羽化率存在明显差异 。氯虫苯甲酰胺和 33. 33 mg·L - 1 的苏云金杆菌处理卵期螟 黄赤眼蜂时,其羽化率最高,分别为 89. 87% ,81. 85% ,与丙酮对照无显著差异; 而甲氨基阿维菌素、戊唑 醇、噻虫嗪和溴氰虫酰胺显著影响螟黄赤眼蜂的生长发育,尤其是甲氨基阿维菌素,其处理成蜂的羽化率 仅为 8. 64% 。在幼虫、预蛹、蛹期进行药剂处理时,发现氯虫苯甲酰胺的羽化率最高,且与对照无显著差 异,平均羽化率分别为 88. 12% ,86. 55% ,83. 96% ; 而甲氨基阿维菌素、戊唑醇、噻虫嗪和溴氰虫酰胺对螟 黄赤眼蜂的毒害作用很大,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最为严重。此外,还发现药剂处理卵期时,相较于其他各 发育阶段,其羽化率是最高的,其次是幼虫期、预蛹期,而药剂对蛹期的副作用最明显。
3 讨 论
氯虫苯甲酰胺为近年来研发较为成功的一种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,属于微毒级农药,被誉为“原生 态”杀虫剂。本试验结果显示: 当使用田间推荐剂量时,螟黄赤眼蜂成蜂在接触氯虫苯甲酰胺 6 h 后的 存活率为 83. 20% ,处理后各虫态平均羽化率达 87. 13% ,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,与张俊杰报道的氯虫苯 甲酰胺对螟黄赤眼蜂毒性风险较低的结果一致。生物源农药苏云金杆菌的特点是选择性强、安全低残 留。本研究结果表明: 田间推荐质量浓度下,螟黄赤眼蜂成蜂在接触苏云金杆菌 6 h 后的存活率达 70% 以上,处理后各虫态平均羽化率约为 80% ,毒性风险低,仅次于氯虫苯甲酰胺。王德森等人研究发现,苏 云金杆菌对卷蛾分索赤眼蜂成蜂及各发育虫态均较安全。Takad 等的研究也表明,苏云金杆菌处理寄主 卵对松毛虫赤眼蜂的羽化没有显著影响。因此,在放蜂期防治水稻病虫害时,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及苏 云金杆菌比较安全。
免责声明:文章仅供学习和交流,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需要我方删除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。